{{title}}

{{title}}

  • {{tag}}
  • {{el}}
Loading...
返回
臺灣適合哪種微移動方案?3大關鍵面向探討創新應用
智慧移動
產品設計
場域實驗
運用設計領導創新框架,建構發展微移動創新應用概念模型

撰文/謝瑩奕

 

形塑臺灣微型移動創新應用

微型移動Micromobility,以下簡稱微移動)近年來伴隨著城市淨零碳排議題,以及在疫情與疫後全球經濟情勢瞬息萬變之下,於世界各大城市快速地成長。微移動被各國地方政府導入城市中,作為減緩都市交通問題的解方之一。如:針對交通壅塞、空氣污染、噪音等環境問題,提供一種個人化、自由度高、環境友善的輕型移動形式(Badia & Jenelius, 2023)。同時,微移動的優勢不只停留在個體的選擇上,還能夠擴展於城市的框架之下,增添城市複雜交通系統網格。城市轉型規劃中,能開啟更具兼容性、永續性的未來城市想像,提供群眾更靈活性的交通運輸選項,這些總總因素的結合都是促使微移動服務快速成長、備受重視的原因。

 

微移動發展至今,國際輿論中存在著褒貶不一的論調(Perry, 2020),可以確定的是,微移動應該被視為一種正式的交通形式,需要被嚴肅的看待,民眾廣泛使用下,還需持續完善環境永續、監管、基礎建設等。然而,實現城市微移動的願景,無法單靠一個企業、公司完成,還需跨域整合、公私單位相互協作才能辦到。如同生活實驗室的概念:在探討前瞻議題時,同時思考區域性發展的異質趨同特性,透過參與式行為,結合以使用者導向為核心,如此方能進一步確立微移動的落地實行之可能。

 

綜上所述,微移動已經是新交通趨勢,成為城市邁向永續和宜居的要素之一,國際上不少微移動實際投入於城市中成為民眾新生活型態運輸工具。現今國際微移動發展走向已經朝向反思階段(Abduljabbar et al., 2021),思索著城市治理、市場機制與民眾安全議題上應如何取得平衡。因此,反觀臺灣微移動的現況,雖然起步較晚,卻擁有良好的借鏡對象,為臺灣微移動展開實際應用奠定良好基礎。然而,國際間所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不全然適宜臺灣城市環境與市場狀況,由於風土民情、文化習慣、法規治理甚至城市規劃、道路形式都將面臨不同的挑戰,必須通盤檢視擬定策略方針。

 

台灣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設研院)期望朝向建構臺灣微移動生活實驗室邁進,故以設計領導創新框架(Design-Led Innovation)規劃發展研究架構,提出微移動創新應用概念模型(圖1)。該模式以使用者需求(使用者為中心)、技術研發(核心知識)、場域應用 (空間情境)為基礎,進而探討其策略價值,最終由三個面向交集構成創新產出。該概念模式在發展上,不只是從單點、單向方式思考著設計驅動的可能性,而是強調不同面向彼此的交集,透過國內使用情境探討可落地之使用需求,以及從不同場域下收斂臺灣可發展的機會,並瞭解情境之下的技術需求,綜整形塑微移動設計領導創新應用模式,以建置臺灣微移動生活實驗室為目標。

 

圖一、研究概念圖-微移動創新應用模型

圖一、研究概念圖-微移動創新應用模型

 

研究臺灣微移動佈局與未來發展

城市是複雜系統,微型移動在臺灣城市能夠落地應用,將有諸多複雜問題待釐清,同時當中的不同的因素會交織影響,可以看見使用者的使用行為影響著車體設計、服務提供以及設施規範;情境下的騎行狀態會影響著商業模式的建構;微移動載具提供的舒適與便利性將影響騎行意願。

 

故設研院以微移動創新應用模型為架構,從場域適應性、使用需求性及情境技術應用性三面向透過設計的驅動產出適宜臺灣微移動各個面向之切入點,並提供臺灣微移動產業設計思維加值的可能性,打破仰賴技術比拼生態,優化過往微移動技術開發,從功能性視角對接使用者需求的研發路徑,納入更多元的視角,推動臺灣微型移動的發展。

 

在微移動場域觀測、對焦國內城市環境生態的適應性研究,透過觀察法瞭解不同場域對應使用者的規範與限制,形塑微移動場域規劃;以使用需求為核心展開的微移動工作坊,探尋使用需求性研究,藉由工作坊形式的焦點團體法,挖掘能夠被落地應用使用需求;再者延續同場工作坊,專家們依據不同情境探討與對接關鍵技術應用,逐步建構情境導向的技術應用性研究。這些情境包含:
 

  • 大眾運輸接軌:微移動為交通最後一哩,接軌大眾運輸,如捷運、公車或火車等。

  • 通勤:微移動用於上班、上課等用途。

  • 交通缺口:以微移動補足沒有大眾運輸的區域,如校園、醫院、科技園區或社區等封閉或半封閉區域。

  • 生活移動:微移動應用用於生活性為目的的移動,例如生活物品採買、購物、找朋友等。

  • 長照:微移動應用於協助年長者生活上的移動。

  • 大型活動:微移動應用於區域性展演活動,如國際性展覽、年會、慶典等。

  • 觀光:微移動落實於觀光環境中行銷與導覽活動。

 

 

從不同面向交織探討,奠定微移動場域適應性、使用需求性與情境技術應用性,藉由這些結果,後續將可佈局未來微移動創新服務設計應用的機會,作為臺灣微型移動生活實驗室之基石。各面向操作步驟與成果詳細記錄於《設計與科技:數位轉型與創新趨勢》專書之中。

 

目前呈現主要為階段性成果,作為臺灣經驗,提供城市規劃者和管理者一個參考準則,豐富多樣化臺灣城市交通選項。後續研究聚焦投入或應用實行微移動相關服務與開發的對象,宜結合真實環境,觀測使用者、場域以及技術之間的變化,執行評估需求,提出商業模式、營運策略以及騎行規範等,微移動的實踐,仍須倚靠產學研的共同努力來實踐。

 

參考文獻:

  1. Badia, H., & Jenelius, E. (2023). Shared e-scooter micromobility: review of use patterns, perception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Transport Reviews, 43(5), 811–837.

  2. https://doi.org/10.1080/01441647.2023.2171500

  3. Perry, F. (2020). Why we have a love-hate relationship with electric scooters.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00608-how-sustainable-are-electric-scooters

  4. Abduljabbar, R. L., Liyanage, S., & Dia, H. (2021). The role of micro-mobility in shaping sustainable citie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92, 102734.

 

 

相關設計個案推薦
  • 路加科技 - 微型載具產品設計

    路加科技 - 微型載具產品設計

    • 智慧移動
    • #產品設計
  • 自行車中心 - 未來移動情境建構

    自行車中心 - 未來移動情境建構

    • 智慧移動
    • #工作坊
相關工具資源推薦
  • 未來移動情境探索

    未來移動情境探索

    • 趨勢觀察
    • #情境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