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謝子昕
研究團隊簡介:
-
名稱:91APP 產品發展聯合處
-
團隊型態:矩陣式的組織 (Matrix team)
-
團隊規模:50人以上
-
團隊成員:設計/使用者經驗研究員 (Design/UX Researcher) 、使用者經驗設計師 (UX Designer)、使用者介面設計師 (UI Designer)、互動設計師 (Interaction Designer)、動態設計師(Motion designer)、設計經理 (Design Manager)、研究總監 (Research Lead)、視覺設計師 (Visual Designer)、設計總監 (Design Lead)
常用研究方法:
-
二手資料蒐集 (Desk research)
-
訪談 (Interview)
-
問卷 (Surveys)
-
原型測試 (Prototype testing)
-
易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ing)
91APP 成軍於 2013 年,是台灣第一家上櫃的 SaaS 零售科技公司,為品牌、通路零售 D2C 的全通路銷售解決方案,整合既有系統與同步線上、線下資料,提昇零售企業商品銷售與營運,以及終端顧客體驗。魏銘信總監負責過全通路前台產品、門市管理工具、會員機制等產品主管,同時也負責公司設計專業分工與管理同步。91 APP 中每位設計師都被賦予研究意識與責任,藉由瞭解和觀察客戶情境,設計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產品。這樣的研發模式在產品實務上是如何運作的呢? 以下是 91APP 魏銘信總監的分享。
團隊負責的工作範圍與目標
91APP 服務的客戶為品牌、通路零售企業,我們替客戶串接系統,從 ERP、POS 等系統中獲得交易、會員、行為等數據,再由雲端系統串連,讓線上/線下資料可以同步。比如說顧客在造訪品牌門市時可以加入會員,得到折價券在線上使用,系統就可以蒐集消費者收藏了哪些產品,根據數據發 email 或投放廣告進一步行銷。
我所在的部門負責產品研發,部門內會再分工負責不同領域的產品發展。我除了負責全通路前台產品,也同時是公司內設計團隊主管,要規劃設計師的職能發展、設計同步。設計師會有所屬的產品團隊,例如:負責門市、金流、行銷領域,都有專屬的設計師;也會依設計專長做分隊,分別擅長視覺設計、動態設計、設計跨前端開發等。
你們怎麼做設計研究?常用到哪些方法?
圖一、91 APP 常用研究方法
(本文彙整)
在專案前期,較常做二手資料蒐集、訪談、脈絡訪查。我們會看各門市報表瞭解營運成效,或是透過第三方市場調查報告瞭解不同市場的產品覆蓋率、消費者樣貌差異,舉例來說,比較馬來西亞、香港在付款方式的調研報告,比較市場信用卡分期需求,以幫助掌握產品市場現況,也確認客戶提出的需求,是否真的為市場需求。
而這階段的訪談,會用來確認客戶需求的真實情境是什麼,不同需求對應哪種類型客戶。若是不清楚門市情境,會用脈絡訪查(Contextual inquiry)去瞭解客戶的互動方式,與互動背後的原因。
門市會員經營工具案例
比如我們當時想要設計一個給門市店員做會員經營的工具,想瞭解他們怎麼使用現有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好處。我們做了店員訪談與店內觀察,瞭解他們的熟客經營機制,以及店員服務客人的流程。研究發現,各門市對服務客人有自己的定義,店員會有一個神秘小本本,用來註記客人參加過的活動、購買習慣。
「我會持續紀錄小本本,因為公司不會把客人資料留給我們,客人是我的而非品牌的,能掌握到自己的客人比較安心」門市店員A
於是,我們根據這個發現,把小本本的功能做在工具裡, 幫助店員做客人分類管理,對新客、門市客、熟客或忠誠客,能有不同的經營方式。也因透過研究發現店員會定期查找或依活動紀錄查找客人名單,工具設計可讓店員依固定週期、活動期間、到店後幾天內等條件,搜尋會員註記,如:有網購過、去年同時段買過、有用折價卷等,甚是可直接用這些會員註記查找客人,增加店員使用自由度。
「做筆記是為了推算客人何時會用完商品,在他快要用完的時候聯繫他,這樣客人再。購買的機率比較高」 門市店員B
這個工具實際導入後,有什麼發現?
我們在後台追蹤店員的註記內容,發現店員真的有很多不同註記方式,會紀錄同行的人、穿著尺寸,甚至是客人品味與互動狀況等。客戶看到效果後也有了更多期待,希望知道每個店家店員註記了什麼,並針對有價值的註記做會員分群,或依註記做客人溝通,產生線上接觸點、特定商品促銷訊息等。
會怎麼確認設計是否符合客戶期待?
通常在產品設計發展的初步方案,會透過訪談伴隨原型測試與客戶對焦,看是否能達到期待與預期效益。產品快完成的階段,會先讓我們公司內部業務單位試用,幫助他們與客戶溝通。產品上線後,會蒐集大量數據與使用者熱圖分析工具,發現使用者行為,來做產品功能迭代,而看到不理解的數據現況,需要瞭解原因時,就會再去做質性調研。
如何評估需要的研究與時機?
研究會根據產品需求提早佈局。產品功能大致要開發2-3個月,每兩個禮拜跑一次 sprint。研究會以獨立的支線展開,在有研究結果後適當的時機,放入產品開發的流程裡。有時產品需求很趕或很模糊,會請設計師馬上花1-2週去問不同業態的客戶,才決定是否進設計開發。團隊都是設計師,沒有配置專職研究員,因此雖每位設計師依職能專長不一樣,還是會期待每位設計師都能負責一部分研究。
研究推進上的困難?
專案內外關係較複雜,做好內部溝通推動研究進行
設計團隊除了透過公司業務,獲取客戶初步需求,也需經由業務才能進一步接觸客戶。因此在做客戶研究時,必須很明確、精準跟業務說研究目的與需要找到誰,才能順利招募對的受訪者。
另外,業務會覺得設計師在問客戶重複的問題,但其實以研究觀點而言,是有必要性的問題;業務也會擔心在簽約之前與潛在客戶做訪談,測試他們是否了解產品溝通語言和價值主張,會影響業績。
遇到以上利害關係狀況,就必須訴諸利益,讓對方知道你是在幫忙他與他的客戶,不讓他覺得是在浪費時間,比較容易達成目的。比如有次招商網站改版,主要關係人為行銷主管,就和他說明調研結果可以幫助同仁做行銷方案參考,若沒有幫助也能累積資料庫作追蹤,與主管達成共識後,研究就能順利進行。
對公司來說,研究帶來的效益是什麼?
研究可以幫助更清楚看到需求,與需求背後的真實情境是什麼。我們常在幫助業務單位解決客戶問題,但業務提出的不代表客戶真實的需求,可能是自行幫客戶設想的方案。研究幫助從真實情境得出解法,甚至能從多個客戶經驗取得需求共性 ,提出通用的解決方案,能有效節省開發效能。
「研究本身的成效不是我們最關注的,研究產生後續行動,是否能帶來商業影響,才是最重要的。」